山峦叠嶂、屋舍俨然;茶山吸氧、野餐露营;海风拂面,观海心畅……说起2024年定海乡村的新变化,就不得不提升级打造的2.0东海百里文廊。
2024年,定海持续推进“暖岙”文化生态旅游共富工程建设,以系统整合乡村美丽资源、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切入点,实现了东海百里文廊从绵延百里向聚链成群、方圆百里转变,让定海和美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冬日的东海百里文廊云顶仙乡景色与人气依旧不减,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游玩打卡。沿着蜿蜒的“云顶公路”驱车至仰天碗,这里景色旖旎,自然风光无限,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山海城风貌尽收眼底。
“我已经是第二次来舟山玩,但第一次到‘仰天碗’,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真的是不虚此行。”来自山东的朱志超这次特地带着家人前来自驾旅游。由于平常特别喜欢户外自驾体验,出发前,他提前做了定海的游览攻略。“之前是从网上了解到的,到现场后没想到眼前的景色比攻略上描述得更加漂亮。”说着,朱志超便拉着家人在风景如画的仰天碗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瞬间。同时,他也计划打卡云顶仙乡其他点位,并到定海乡村走走看看,享受美景、品尝美食,体验在定海自驾游的乐趣。
除了外地游客,云顶仙乡也是本地市民日常打卡的热门地之一。“以前我们这里都是山路,车子根本就开不上来,没想到现在路造好了,不仅直通山顶,还能去到各个风景优美的点位,在过去真是想不到。”现年69岁的李岳明是白泉人,这次跟着女儿坐车直达仰天碗,让他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不禁感叹定海乡村变化之大。
云顶仙乡,缘起于东海百里文廊,位于舟山本岛中生态山林之巅。2023年,全长100.5公里的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放,深度融合定海的历史、文化、生态和乡村美景,集农文旅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线,成为了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此基础上,2024年,定海启动实施东海百里文廊提升2.0工程,进一步打通文廊支线,盘活资源,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去年,定海对山丘顶端的森林消防巡护道等进行改造提升,全长43.9公里的“云顶公路”以交通为网络,沿线覆盖7个镇街。人文历史、民间故事等在风景中交融呈现,形成了仰天碗、蚂蟥山、拱琼台、止善亭等“云顶仙乡”景点集群,定海“云、霞、日、山、海”五大美景一览无余。
去年,东海百里文廊还成功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如今,走进东海百里文廊,揽山海胜景、赏云顶清风。云顶仙乡精彩亮相,马目风车营、石景崖、青石浪、觅林古树园、酒缸潭等一批文化生态点位相继挖掘火爆,东海福泉村、黄泥岙古村落、马目生态村等特色村落出彩出圈,文廊地图持续上新、不断点亮,勾画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山水画卷,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对“去定海乡村”有了新期待。
东海百里文廊“沉睡资源”被逐步唤醒,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乡村游玩体验,也推动了温泉、露营、民宿、餐饮等业态不断兴旺,共富工坊、乡村集市让沿线群众真正尝到了甜头。
东海百里文廊开放之后,盐仓段的古樟驿悄悄“火”出了圈。百年樟树、宽阔草坪……这里虽然有着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好风光,但更吸引大家前来打卡的,却还是那一顿落胃的家常菜。上午10点多,古樟驿简餐厅就吸引了一波接着一波赶来就餐的各地食客,让古樟驿充满了烟火气。
“这里吃饭接地气,价格实惠,味道又好,就是人气太旺,怕晚来没位置。”市民陈先生和朋友从“云顶仙乡”游玩后,趁着中午饭点直奔古樟驿简餐厅。自助取餐、味道家常、就地取材是食堂红火的奥秘。餐厅每天准备有三四十种菜式,除了白斩鹅和时令海鲜,各类菜式基本在几元至20元左右,价格实惠。
去年10月,为了提升市民游客的就餐体验,古樟驿简餐厅从原先的共富工坊迁移新址,就餐场地进一步扩大,可同时容纳70余桌顾客就餐,不变的依然是地道的口味和实惠的价格。“我们这里的食材新鲜度很有保障,大多能用本地的,就都是村里的农产品,大部分蔬菜都是村民们早上直接从地里割来的。”据盐仓街道叉河村党委书记冯东海介绍,如今餐厅每天客流量基本在六七百人,双休日基本增加一倍以上,遇上节假日更是一座难求。
冯东海说,村里开设简餐目的并非单纯挣钱,而是借此引流,把村里的各种资源串联起来,全方位激活乡村农文旅资源的潜能。在简餐人气的带动下,不仅延长了市民游客停留的时间,更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
在古樟驿简餐厅前,村里设置的共富摊位一字排开。村民们将种植的各类果蔬拿到摊位前销售。“原先都是老伴每天早上挑着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去定海城区卖,有时候卖不掉还要再带回来,特别辛苦。”现年72岁的付阿姨告诉记者,如今家门口的文廊不仅人气旺,家里种植的农产品还能就近销售,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好几百元。此外,村里在古樟驿打造的集供需、对接、展销、就业为一体的“翁山丰物”共富工坊,建成集供需、对接、展销、就业为一体的综合体,还能展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帮助村民农产品销售,这让他们幸福感满满。
人气的带动也让叉河村的村级集体经济节节攀升,让村里老人们得了实惠。去年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叉河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收到了村里发的“红包”。“现在村里开起的古樟驿简餐,会经常将一部分饭菜送给村里的低保户。”冯东海如是说,东海百里文廊建成后,不仅村里的环境更好了,人气更足了,共富工坊及各类业态的开起更实现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2025年,叉河村还计划进一步做好简餐厅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提升乡村活力。
去年以来,定海依托东海百里文廊,以项目赋能,催生共富动力。盘活闲置农房,深化打造特色小吃、轻食书吧、休闲养生等消费场景,布局乡村艺术馆等文化产业点位,不断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知山温泉民宿”“村口茶铺”等业态持续火爆,共引育乡村文旅融合业态30余个,打造业态集聚点6处。
此外,积极培育乡村共富细胞,拓展文廊共富微单元,在马岙、双桥等地打造共富市集8个,建成古樟驿“翁山丰物”等共富工坊91家,带动村民创收1000余万元,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锁乡村“共富密码”。长三角自驾旅游摄影活动、山地半程马拉松及“自驾百里文廊 畅游云顶仙乡”沉浸式主题游暨蚂蟥山生态旅游区开放活动等陆续举办,不仅展示了东海百里文廊沿线乡村风景,也进一步打响“东海百里文廊”全域乡村旅游品牌。自2023年5月东海百里文廊开放以来,已吸引市民游客近400万人次。
信息来源:新媒体部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