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30902731990837N/2024-73041
文  号: 定卫〔2024〕36号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医保/卫生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区卫生健康局 成文日期: 2024-04-12
关于印发《2024年定海区公共卫生工作重点任务》的通知

区属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2024年定海区公共卫生工作重点任务》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舟山市定海区卫生健康局

2024年4月12日

2024年定海区公共卫生工作重点任务

2024年,全区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卫生健康及疾控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指示批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和2024年国家、省、市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需求,持续推进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先行发展,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为高水平推进健康定海建设、实现“两个先行”提供有力健康支撑。

一、健全疾控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

1.推动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快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整合重组进度,重塑并建成上下联动、平稳有序、运行高效的疾控工作网络。推动区疾控中心开展规范化建设。

2.深化医防协同融合机制。以公共卫生任务书评价为导向,优化工作指标体系,压实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公共卫生任务书评价结果在绩效评价、经费拨付中的应用。全面实施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不断提升疾控监督员保障水平,夯实工作专班运行机制,完善每周巡查、问题反馈、整改验收等工作闭环,公立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驻点巡查达到全覆盖。加强疾控监督员业务培训,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全面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依法执业专项执法,督促医疗机构履行主体责任,规范落实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

3.巩固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强县(区)创建工作。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提升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问题治理等领域的部门协同水平。深入推进与海关的口岸公共卫生合作机制,落实落细与公安的医警协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教育、民政、农业农村、文广旅体等部门常态化对接联动,推动健全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二、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4.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健全跨部门和卫生健康及疾控部门内部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通报机制,区疾控中心开展呼吸道多病原监测工作。进一步健全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创新试点工作,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培养1名监测预警业务骨干。持续完善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和疫情报告制度。探索传染病报告管理上岗培训制度,规范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疫情报告。加强输入性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突发及重点传染病监测,重点关注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等疫情,及时发现和识别疫情风险苗头并预警。区疾控中心常态化开展疫情监测,及时组织风险研判和预警分析。

5.强化传染病应急处置。完善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启动区卫生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建设,推进区级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建设,规范队伍组建,完善装备配置,开展“四不两直”演习拉练,重点提升流调、消杀、检验、健教等卫生应急能力。开展全系统、全领域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实现公共卫生人员“人人会流调”。及时、有效、规范处置各类传染病疫情,重点做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准备和处置工作,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做好自然灾害卫生防疫和各项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风险底线。

三、巩固传染病防控成效

6.常态化防控新冠等传染病疫情。聚焦重点场所、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根据季节性流行特点,提前谋划和部署,立足“三早”,有效应对新冠、流感、登革热、麻疹、手足口病、水痘等重点传染病的季节性流行,严防大规模疫情发生,确保全区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加强对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做到病人早发现、早隔离治疗,综合防治降低虫媒密度、切断传播途径,杜绝疫情不发生本地传播。

7.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治。实施艾滋病防治质量年行动,高质量开展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筛查、治疗关怀和母婴阻断,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为重点强化艾滋病防治工作,持续巩固艾滋病疫情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检测发现率、抗病毒治疗率、病毒抑制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艾滋病传播关联分子簇研究,推进全区分子流行病学溯源体系建设。加强性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梅毒发病率居高不下的趋势。推进中心医院艾滋病、结核病定点门诊建设和白泉镇无结核社区建设,推动“五包一”关心关爱、结核病诊疗补助等管理政策落地实施。健全结核病防治管理服务体系,推广筛查、预防性治疗新技术,加强耐药肺结核病防治,进一步降低全区结核病发病水平。继续实施消除丙肝危害行动,加快推进既往报告丙型肝炎病例回访追踪工作,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率和抗病毒治疗率。

四、深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8.促进免疫规划工作便民惠民。贯彻落实疫苗管理法,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单苗单剂次接种率以街道为单位达90%以上。统筹做好重点和高风险人群新冠、流感、肺炎等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有关人群第二剂次脊灰疫苗补种,优化实施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策略。加强系统内疫苗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追溯管理,规范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实施异常反应保险补偿。推进便民惠民服务,电子预防接种证纳入“出生一件事”联办,三月龄以内婴儿电子预防接种证申领率达到80%以上,全区所有门诊均可提供电子接种证接种服务。提高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水平,全区接种单位规范化率达到50%、星级率达到20%以上。疫苗示教基地开展实质性培训工作,重点做好新入职接种人员的示教培训。

9.加强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控。规范死因和慢性病监测,系统提升监测质量,确保准确产出预期寿命、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等重要指标。科学分析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常态化管理,做好国家级维护和省级创建工作。指导基层落实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两慢病”基层规范管理率63%以上。启动医院门急诊伤害监测,提高伤害监测数据质量,积极开展“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伤害干预试点。深入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和干预,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控干预“六大行动”,加快建立涵盖常见病监测、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等内容的学生电子健康档案。

10.抓好食品安全和营养工作。进一步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全区承担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医疗机构100%实现HIS和监测报告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宣贯和跟踪评价,帮助企业提升标准执行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隐患识别能力,发现风险及时加强部门通报交流,促进风险监测结果利用。持续做好营养监测工作、普及“减油增豆”等均衡营养科普知识。推进所有健康促进金牌学校在本年度完成营养健康场所创建。

11.落实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推进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高质量开展全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水龙头水质公示率100%。完成单村水站专项水质卫生监测任务,丰水期和枯水期各开展一次监测,当年新完成改造提升的单村水站监测覆盖率大于20%。持续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强化宣传教育,保持碘缺乏病消除目标。多措并举开展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监测,切实保障企业、劳动者正当权益。

五、提升综合监督执法效能

12.提高依法监管能力。以执法效能评估为导向,督促提升监督执法依法行政履职能力。开展监管领域风险研判和集中整治,推进分类监督执法。依托省级试点项目“电子档案标准研究与智控应用”,探索现场办案助手功能,实现全套案卷文书电子化,顺利接轨事中、事后案卷评查,以进一步规范案卷制作,提高办案质量和效能。通过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推选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案例,开展“以案释法”,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建立首席卫生监督员制度,推进卫生监督业务骨干和紧缺人才、基层复合型监督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每月一学”云课堂活动,实施卫生监督员现场执法实训和新进监督员规范化培训,全面提升执法人员能力水平。

13.开展卫生合规单位建设。探索推进“传染病防治依法执业合规医疗机构”“职业病健康合规企业”“餐饮具消毒单位合规企业”等卫生合规单位建设活动,通过端口前移,引导监管对象从被动整改、局部改正到自主整改、整体合规的转变。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助企@健康”专项行动,持续做好接害用人单位关键因素画像与风险化解工作,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差别化监管,不断完善助企纾困措施。

14.继续实施蓝盾护航行动。巩固蓝盾护航“放心美”专项整治成果,加大医美直播带货、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强机构、人员资质以及医疗器械、药物使用情况合法性检查。巩固蓝盾护航“安心宿”专项行动民宿整治成果,加大连锁酒店旺季监督抽检力度,运用“住宿卫生在线”场景建设,提高卫生管理水平。积极实践智能化监管手段和“非现场”执法模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住宿行业有序发展。

15.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持续开展口腔诊所治理,依托省级第二个试点项目“口腔诊疗放心用、全程管”,结合口腔诊疗放射工作专项,进一步规范口腔依法执业。开展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专项行动,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依法经营,打击机构内非法开展针灸、放血、理疗、血液疗法等行为。强化医疗机构(含医疗美容机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依法执业及政策落实,加强医药费用、医保结算、院外购药及送检、高值耗材使用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开具虚假医学证明、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问题,防范“医托”“号贩子”“电子黄牛”“黑护工”等影响公平就医秩序的行为。

六、优化精神文明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

16.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服务。强化部门协同,完善精神病人基本保障政策,定期开展信息交换。推进基层精防医生知识技能培训,提高规范管理、危险性评估、应急处置和康复指导能力。加强发病报告,从事精神科诊疗的医疗机构,对本机构首次诊断的六大类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报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坚持月质控、季度督查、半年度考核等督导制度,促进5项管理服务指标保持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强化重点人员管理,着重落实危险性评估等级高和弱监护、无监护患者的管理和随访,严防肇事肇祸。

17.丰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完善三级心理服务平台作用,确保“有场所、有人员、有服务”等实体运作,平台运行情况在“浙里心晴”规范记录。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推进实施医校心理援助计划。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26%以上。深入推进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百千万”服务基层行活动等,宣教、咨询和心理健康筛查年度受益群众不低于6500人。

七、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8.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关注“一老一小”,实施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筛查等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受惠群众达到6万以上。继续开展居民癌症防治、慢阻肺筛查、“明眸皓齿”等地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早筛早查早治进一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