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传染病预警 |
|||
发布日期:2024-12-05 16:41:25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 |||
11月霜降已过,立冬将至,气温骤降,室内外空气流动减少,结合往年监测结果,区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应当关注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疟疾,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 一、疾病关注 重点关注: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疟疾,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 二、预防肠道传染病 主要为病毒性感染性腹泻。 (一)主要表现: 1、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是由肠道病毒(以诺如病毒为主)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特点潜伏期较短(12-48小时),发病快。儿童呕吐比较常见,成人多以腹泻为主,其次表现为恶心、腹痛、畏寒,偶有头痛。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二)易感人群: 1、病毒性感染性腹泻:人群多易感,以手卫生习惯不佳的低中龄儿童为主,可传染给共同生活、就餐人员。 (三)防控措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早发现,早就医。及时隔离患者,防止感染他人。搞好环境卫生,对患者的日常工具、餐具、便器等做好日常性消毒。可以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托幼机构、学校等还应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规范处置疑似患者呕吐、腹泻物,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带疑似患儿就医。 三、预防虫媒传染病 主要为疟疾。 (一)主要表现: 1、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通过雌性按蚊叮咬或者输血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出汗,伴头痛、乏力、呕吐、四肢关节酸痛等。发热表现呈现“间歇性”,根据感染的虫种不同所表现的寒战及发热的间隔不同,故又称“冷热病”。患病后长时间未接受有效治疗会导致贫血、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谵妄、昏迷等重症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二)易感人群: 1、疟疾:人群普遍易感,疾病主要在非洲、东南亚等赤道附近国家和地区流行,重点是在非洲从事矿业、渔业等工作及居住在东南亚地区水田附近的人员,在未做好蚊虫叮咬防护的人易被感染。 (三)防控措施: 1、疟疾:外出旅游、务工、经商人员,特别是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疫区的人员应做好日常防蚊灭蚊措施;在前往以上地区之前事先准备相关药物或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常用药物有氯喹、乙胺嘧啶、青蒿素复方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关注自己身体状况,如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相关旅居史,避免就医诊断不及时造成病情加重。 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等 (一)主要表现: 1、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 2、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是由腺病毒侵袭呼吸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40℃),鼻塞、干咳、咽喉发痒、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部分严重的患者累及肺部引起呼吸困难等。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 (二)易感人群: 1、流行性感冒:人群普遍易感,孕妇、有慢性病等基础性疾病者、肥胖者、年龄小于5岁或大于65岁者容易发展成为重症患者。 2、呼吸道腺病毒感染:以低年龄段(5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及部分免疫功能低下者为主要易感者,学校、幼托机构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三)防控措施: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健康卫生习惯。常通风、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打喷嚏时捂住口鼻,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及窗口工作者按需及时接种流感疫苗。主流三价、四价流感疫苗均涵盖常见流感病毒亚型。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