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释法】 | 警惕!无人机使用不当,法律后果很严重
发布日期:2024-12-16 09:10:02 信息来源:区司法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人机已成为探索未知、服务社会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违法使用无人机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威胁到公共安全,更可能触犯法律红线。

案例一

爱好者耿某某在禁飞时段内,未经许可私自在村中放飞无人机,对其所在空域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对空中不明情况和无人驾驶航空器违规飞行,公安机关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对低空目标实施先期处置,并负责违规飞行无人驾驶航空器落地后的现场处置。有关军事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单位按职责分工组织查证处置,民用航空管理等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最终,耿某某被警方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案例二

爱好者郭某某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无人机对他人住宅及周边环境进行拍摄,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这种行为不仅不道德,还可能涉嫌侵犯隐私权并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六款规定:禁止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及侵犯他人其他人身权益。第四十二条规定:无人驾驶航空器违反飞行管理规定、扰乱公共秩序或者危及公共安全的,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可以依法采取必要技术防控、扣押有关物品、责令停止飞行、查封违法活动场所等紧急处置措施。最终,国某某被警方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那么在使用无人机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法律问题呢?

首先,必须遵守实名制登记制度。这就像是给无人机上了一个“户口”,确保每一架无人机都能被有效监管。

其次,明确禁飞区域,严格遵守规定。除了机场,军事禁区、国家重点设施等区域同样严禁无人机飞行。

再者,时刻牢记不能侵犯他人隐私。在进行拍摄等活动时,要确保合法合规,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

最后,严格控制飞行高速和距离,不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

让我们共同携手,用法律的准绳规范无人机的使用,为保护我们的蓝天安全贡献一份力量。科技的进步不应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合法、合规、合理使用无人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来源:延庆区人民检察院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