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裹挟着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定海区防汛防旱防台指挥部已于9月3日17时将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连日来,定海在建的五山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步伐,与台风开展了一场竞速跑。9月3日,五山水利工程中提升部分新河泵站进行水泵试运行抽水,伴随着越来越大的水流声响起,一股股河水从沿港东路一侧的出海口喷薄而出排入海中,这是继卫海泵站、城东河泵站投入运行后完成的最后一个强排泵站工程,标志着五山水利工程已具备应急防洪能力。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恶劣气象的多发,定海城区现有防洪排涝体系不足以应对超常暴雨和极端恶劣天气。2020年初,定海开始实施“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五山水利工程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以环绕定海城区的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和竹山五座山为框架,运用系统思维,采取“上拦、西调、中提升”的综合治理方式,着力解决城区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间河道蓄水能力差、下游出海口行洪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时定海结合五山水利工程沿线人文自然底蕴,打造海岛特色人文景观路,走出“水利+”的共富惠民路径。
“中提升”主体完工
将大幅增加城区强排流量
“随着新河泵站成功运行,标志着‘中提升’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成,这也意味城区河道已经具备了强排功能,与台风赛跑中,我们抢先撞线。”五山水利(中提升/西调)工程建设组工作人员李哲告诉记者,新河承担着疏导定海城区北部来水的重要责任,但该河河道相对窄且长,沿线桥梁较多,并存在阻水现象,特别是遇到涨潮、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河道自流速度不及河水上涨速度,即使通过增产碶实施强排,也无法避免河道上游形成积水。新河泵站将强排前移至河道上游,含4台高压潜水泵机组,并在地下约8米位置配套建设内径2.2米、总长约2.1公里的地下排水涵管,大大提升河道行洪能力。
城市“血脉”不畅,排洪排涝极易出现梗阻,“中提升”就好比是解决这个梗阻问题的推进器。为了解决城区河网水系老旧,防洪排涝压力相对突出等问题,我区瞄准城区新河、城东河、城关河三条主要河流,并在河道行洪压力大的位置建设3座排涝能力总计32立方米/秒的强排泵站,配套建设总长约3.8公里的压力涵管,通过泵站与管道实现河水强排入海。“城关河没有直接出海口,每次强降雨时该区域极易产生内涝,在孝娘桥位置设置强排泵站后,河水可直排入海,为城西片增加一个出海通道。”李哲说,城东河作为定海城区主要河道之一,其上游也存在部分易涝区域,所以在城东河小碶桥附近新建一座流量10立方米/秒的排涝泵站,并采取顶管施工的铺设方式沿城东河配套铺设长约1.37公里、内径2.2米排水涵管,实现河水直排入海,也进一步提升定海城区东片的排涝能力。
目前,五山水利工程“中提升”部分所有主体施工均已完成,并具备了排水能力。管理人员只要在泵站内按下开关,每秒有10立方米的河水被迅速抽排入海,且不受外海潮位影响,实现24小时不间断行洪。强排总流量在原有基础上增至72立方米/秒,强排能力提升80%,进一步提升了台风等强降雨天气下在高潮位顶托时洪水强排出城的速度。据估算,三座强排泵站同时开启后,1个小时可以排掉11万立方米的水。
“上拦”已可应急使用
减少源头进城洪水
走进五山水利工程长岗山段截洪渠施工现场,全长约3.8公里的箱涵全部建设完成,出口处已与红卫水库相通。如今,长岗山一带的山水通过该处截洪渠及箱涵直通至红卫水库,提升长岗山段引流分洪的效果。
“我们8月15日完成了箱涵段全线贯通,8月20日箱涵顶板全部浇筑完成,提前70天完成了箱涵段施工。”东海云廊及上拦工程建设组工作人员乐乾辉说,长岗山段线路长,山体水量大,为了能使工程在汛期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年该段除了加班加点赶工期,多个工作面同步展开施工外,施工人员也从原先的二三十人增加至80余人。“这个标段车辆只能单头进出,我们在完成路基开挖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实现箱涵钢筋绑扎、浇筑等各道工序环环相扣。”乐乾辉说,应对前段时间的连续高温天气,且工程又到了箱涵施工最吃紧的收尾阶段,80余名施工人员连续奋战一线,项目部也合理调整了工作时间,避开中午炎热时段,延长夜间施工时间,全力做好项目攻坚。
长岗山段箱涵犹如一座小型的“流动水库”,箱涵高度根据长岗山沿线水流不断汇聚逐渐增高,整段箱涵预计可蓄水3万立方米。由于长岗山一带森林覆盖率较高,为了保障山体的生态平衡,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秉持了不改变长岗山原生态、不影响山下居民生活的两大设计原则,并在箱涵和溪坑交汇处设置了6个生态补水池,保障长岗山生态补水的需要。同时,该箱涵还设置了多项“机关”,除了可通过箱涵底部的涵管,对山体下方进行生态补水,滋润附近植被外,遇到强降雨时,该箱涵还可通过调解两侧启闭机,将上游来水引流至红卫水库,并设有应急排水口,实现应急排水。
从源头上拦截或减少进城洪水是防洪的关键。在“上拦”部分建设中,我区以竹山、海山、擂鼓山、长岗山和东山五座山体为主框架,分多个标段建设约13.2公里截洪渠,用来拦蓄大部分上游山体来水,引入城区上游水库或直排入海。
去年,台风“烟花”携带狂风暴雨来袭,天文大潮叠加风暴潮,造成海水倒灌。当时已建成的东山段截洪渠有效拦截了上游山丘来水,并引水直排入海,极大地缓解了环南街道多个社区的行洪压力。今年新开放的竹山段,也有效利用山体一侧截洪渠,通过将山水汇聚,引入下游的排水涵管,直至利民闸,实现了竹山范围的山水直接外排入海,最大流量可达6.5立方米/秒。此外,长岗山、海山、擂鼓山截洪渠已于8月中旬建设完成,并具备应急排水能力。
“西调”库库基本连通
灵活调度水库蓄水
长岗山上的山水汇入红卫水库后需要分流,这就需要五山水利工程“西调”部分发挥作用。
“西调”主要是在红卫、城北和虹桥3座水库间新建两条分洪隧洞,总长约2.6公里,并配套建设一座14.4立方米/秒的城北水库提升泵站及进口控制闸门,并借助虹桥水库库容大的特点,将城北水库、红卫水库及周边上游山体的来水科学调到虹桥水库,减少进入城区的水量,防止内涝的发生。
“长岗山一带的山水通过截洪渠汇入临近的红卫水库,擂鼓山的山水汇入临近的城北水库。”李哲告诉记者,由于红卫水库集雨面积大且库容较小,水库调蓄能力弱,山水汇入红卫水库后,如不分洪将导致水库下泄流量增加,不仅水资源无法得以利用,对水库下游防洪排涝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该工程在红卫水库与城北水库之间建设长约700米、洞径2.5米的红卫至城北水库分洪隧洞,利用两座水库间存在的自然高差,实现红卫水库向城北水库自流分洪,并用闸门进行控制。
“西调”完工后,红卫、城北和虹桥三座原先各自独立的水库将实现相连贯通,通过通盘科学调度,争取错峰时间,最大程度减少水库溢洪给定海城区带来的影响。借助城北水库提升泵站,城北水库可在一小时内将5万立方米左右的水调到虹桥水库,仅一天时间就可以将相当于一个城北水库的水调出城区,大大加强了预排预泄及强降雨过程中的错峰分洪能力,进一步控制水库水位上升时间。同时,该项目也有利于淡水资源储蓄,预计每年增加可利用淡水资源530多万立方米,正常可供定海城区居民近3个月生活用水。
目前,红卫至城北水库分洪隧洞已于7月15日实现贯通,城北至虹桥水库分洪隧洞还剩160余米便可贯通,目前由于该侧隧洞地质原因,将采用精探设备对现场地质进行超前预报,通过调整施工方案等方式,全面推进项目建设。
“水利+”初步效应显现
串起共富之路
今年5月1日,万众瞩目的东海云廊竹山段掀开神秘的面纱,以惊艳的姿态呈现在广大游客和市民的眼前。青山如黛、鸟鸣蝶飞,1.6公里长的竹山段绿道,兼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并融入了舟山鸦片战争、定海海防文化等历史文化元素,全线设计8个景观节点,目前市民分别可以从1840广场、西山路和文创园三个入口进入,这是继去年10月东山段之后开放的第二条云廊绿道。据统计,仅当天前来打卡的游客和市民至少有5万人次,人气爆棚!
“我们的园区就在绿道沿线,东海云廊竹山段入口的接入,园区的发展慢慢融入到了绿道的建设中。”位于绿道19号入口处的海洋科学城文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园区已配备百余个免费停车位、便利店、洗手间等公共设施,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了绿道的服务功能。接下来,园区还将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集聚作用,加强优秀文创企业招引、文旅产品供给,依托绿道生态资源,有机嵌入“绿道+文化”等新业态,为定海旅游增添新亮点。
而东海云廊的建设理念就是定海五山水利工程遵循“水利+”系统设计,坚持多用合一、统筹谋划,合理利用五山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挖截洪渠的施工便道,同步打造的全长25公里的城市运动休闲绿道,同时将“城市、山体、海岸、海湾、海岛”五大界面有机串联,发挥防洪排涝、运动休闲、游学观光等综合功能。期间,结合城区主要公园、休闲广场布点情况,延伸建设20余个入口广场及绿地公园,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休闲场地。据介绍,东海云廊东起呈圆形的东海云廊广场,西至方形的1840广场,沿线不仅分布着北纬30°森林公园、口袋公园等众多自然景观,更令人期待的是,将全新打造竹山幽径、廊桥溪流、城市飘带等,把定海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海洋文化、军事文化、名人文化植入其中,让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同时,引入VR、AR等科技元素,建设时光隧道、观景平台、鸟岛展示馆等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空间。
今年1—6月,定海旅游人次同比增长39.5%。如今,定海旅游除了古城名片外,东海云廊已经成为了游客和市民必到的网红打卡点。一个以东海云廊为龙头的定海全域旅游新格局加速形成。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除对外开放的两段绿道外,目前长岗山、海山、擂鼓山各标段均在加快推进景观设计,并赋予不同的主题特色,而东海云廊的最终建设目标是生态路、景观路、健身路、文化路、旅游路、共富路。根据计划,我区将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全域景区化建设行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而被放在核心地位的东海云廊将率先扛起定海旅游旗帜。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