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区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通过守好城市“底子”,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老旧住宅小区
“改”出幸福味
昌国街道北园新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个老旧住宅小区,这里道路整洁干净,停车规范有序,正在散步的居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北园新村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我区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改造初期,相关部门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落实楼面刷新、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点、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改造区块雨污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举措,让老旧住宅小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全区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的样板小区,昌国街道金寿新村按照“见缝插针”“可用尽用”的原则设计停车位增设方案,最大化挖掘、盘活现有空间,增加停车位,增设智能监控系统,并按比例配建了充电桩,有效杜绝自拉电线充电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该小区口袋公园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将划分为儿童游戏、运动健身等区域,配备庭廊、座椅、步道、健身器材等设施,建成后居民们便可在家门口休闲运动、亲近自然。
记者了解到,自老旧住宅小区改造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我区已完成54个片区的969幢居民楼改造。
推窗可见绿
抬脚即进园
走进定海湿地公园,园内植被茂盛、空气清新,令人流连忘返。市民陈宏娜每天都在公园内晨练,她对记者说,“这里有健身器材,又有很多植物,像个大氧吧,是一个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记者从该公园管理方了解到,该公园是我区首个集生态保护、亲水休闲、湿地野趣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创新地融入了5G智慧跑道系统,让市民们在锻炼的同时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健身信息。同时,该公园还打造了手机智慧便民充电设施、“5G智慧云喇叭”、119互动式消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5G应用场景,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
与定海湿地公园一样,东海云廊东山段室外智能健身房的建成投用是我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扩大服务供给的生动注脚,市民们在这里运动休闲的同时,还可以亲近大自然。
近年来,我区陆续打造完成了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推进体育设施进公园,并统筹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绿地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或改造口袋公园,让“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幸福事。
展现宽阔整洁
道路新形象
上个月,环城北路(文化路—海天大道)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完工,工程涉及道路全长约600米、宽约25米,主要对路面、人行道、路灯、交通标志标线、雨污水管网等进行改造提升。改造后,相比以前更加美观、平整、实用,进一步提升了周边群众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道路宽了,也不用担心积水了。”附近一商铺店主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一遇台风天,总担心店铺门前受淹,现在该路段更换了雨污水管,出行条件也大为改善。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汛期环城北路(文化路-海天大道)附近区域积水现象,助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该路段铺设了直径600-1000毫米雨水管和直径300-400毫米污水管,并建设了净宽6米、高1.5米的箱涵。
今年以来,海天大道(青岭路-文化路)管网改造提升工程、东瀛路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环城西路(镇鳌山隧道-工农路)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人民南路(卫海路-解放路)道路改造提升工程、解放西路(竹山隧道-城西河路)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等道路管网改造提升工程陆续完成,城区多条主次干道陆续迎来新变化,在打通地下“毛细血管”的同时,也让城市呈现出宽阔、整洁、靓丽的新形象。同时,相关部门聚焦“停车乱”“停车难”等问题,多管齐下新增了公共停车位5000个,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我区始终把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贯穿其中,让绿色化、智慧化、品质化、低碳化成为主旋律,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有“颜值”更有“温度”。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