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007368610228/2022-66183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
 生成日期 2022-11-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2023年发展规划大体思路

今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抓党建、优空间、强保障、修生态、重监管、忧民生”的总体要求,主动作为,服务大局,为定海奋力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港城标杆贡献资规力量。

一、实干争先,全年工作推进顺利

(一)聚焦长远发展,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是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经部审核批准并正式启用,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组卷报批的依据。此次划定有效挖掘城市边缘低丘缓坡空间,加强与五山生态带联系,重点保障了华康玉米深加工项目、万马(舟山)海洋装备制造园项目、南北海工、册子金万达油品储运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二是按需推进控规编制。东门汽车站、双桥汽车城二期控规调整等6个控规获市政府批复。加快推进盐仓7412、长白南北海工、册子金万达、马岙动物园、小洋岙C片区等控规编制工作,保障重点项目落地。三是完成重要地块规划研究。为配套东海云廊沿线旅游服务设施整体建设,特别是有效指导停车和商业配套设施等项目的有序实施,完成定海东海云廊沿线空间及停车设施规划研究工作以及周边地块的规划研究工作,为云廊智慧停车系统建设以及下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四是完成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结合定海实际需求,将农居点划分为禁建区、控制区和适建区。五是稳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完成辖区内66个村的村庄规划评估工作,制定村庄规划管控全覆盖工作计划,开展“小岛你好”创建示范岛村庄规划编制。今年计划完成包括五联村、新螺头村、后岸村、前湾村、三龙村等5个村庄规划编制,截至目前,五联村已完成中期成果,其余四个村均完成初稿编制。

(二)聚焦经济发展,指标要素保障有力有效。一是用地保障应保尽保。向上申请与向内挖潜结合,通过盘活存量加快批而未供处置获得省政府盘活存量奖励。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分组实施、通力合作,按期向市局提交甬舟铁路报批材料。获批3个盘活批次,2个批次已上报市局,2个批次组件中,含浙石化西江咀地块、册子门渡岙油库、远洋渔业基地精深加工和足球公园等项目。二是土地供应逆势攻坚。已完成森森二期、太平洋海工、中天重工、华丰船舶项目、华康糖醇加工目等产业用地出让。三是用海用林保障有力。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完成干览西码头和金塘北部区块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2个处理方案报部审查,其中干览西码头处理方案已批复。完成重点公益林“占补平衡”调整工作,涉及国家级公益林340亩和省级公益林21亩。

(三)聚焦生态底线,全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实施。一是加快垦造耕地进度。今年实施项目3,旱改水项目基本已经完工。二是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盐仓街道新螺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市区验收,并向上申报省级优秀项目,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工作已获省级批复。马岙街道项目已完成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项目2个,今年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项目1个。小沙街道长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立项。三是全力推进森林定海建设。清理枯死松木,完成新增国土绿化面积标准,编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个“一村万树”示范村已基本完成树木种植,盐仓街道森林城镇建设已通过市级预检。四是积极推进废弃矿山治理。7座矿山列入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废弃矿山项目,5座已经完成,2座正在抓紧施工五是加快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定海区2022年省级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已完成项目总工程量的79%。积极谋划和申报2023年省级蓝色海湾项目,申报方案已经省厅评审。六是加强五峙山鸟岛保护。今年共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成鸟58只,大凤头燕鸥12000只。8月2日召开“创智慧鸟岛 享和谐生态”定海五峙山列岛海鸟保护论坛,打造舟山生物多样性品牌,收效良好,获得部、省、市、区的全方位报道。

(四)聚焦耕地红线,资源保护不断强化。一是积极推进“田长制”工作和“耕地智保”场景应用。按区、镇(街道)、村三级设置田长,结合铁塔高空摄像监测等手段,推进新增点位安装工作,覆盖三调稳定耕地面积为90%。二是执法力度持续加强。对国家下发的2022年补充图斑开展核查及系统填报,稳妥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耕地流向建设用地核查等专项工作,违建别墅0上报。三是推进耕地“非农化”相关工作。四是实施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2022年新立项4个项目。

(五)聚焦发展底数,自然资源工作基础全面夯实。一是扎实推进2021年度变更调查和2022年度日常变更工作。依据国家核查要求完成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强化新增耕地后续耕种验收标准,提高耕地实际利用率。二是全面开展1:500和1:2000基础测绘。确保高精度大比例尺矢量数据现势性。三是稳步开展定海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编制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定海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及平衡表编制试点工作,正在进行部、省级复核,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为定海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四是稳步推进定海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长岗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和水系、水库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稳步开展中。五是开展海洋基础数据调查和监测工作。海岸线、无居民海岛、海洋生态等调查监测项目全面实施。

(六)聚焦民生实事,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成省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试点工作,建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农民建房管理场景,完成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连续作战抵御“轩岚诺”“梅花”台风,充分利用“地灾智防”APP加强巡查,实施闭环管理,无灾险情发生;积极开展森林火灾预防和前期处置,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检查。二是扎实开展“双清零一创建”专项行动。成立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信访专题会议对未化解信访积案逐一制定措施,专项行动取得实效,信访积案化解率100%。三是做好普法宣传工作。积极开展“4·22”地球日、“6·8”海洋日、“6·25”土地日等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良好氛围。

(七)聚焦场景应用,数字化改革多方推进。一是贯通省域2.0应用场景。根据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建设需求,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应用场景的贯通进度,贯通地灾智治、耕地智保、海灾智治、不动产智治、绿矿智用等场景。二是基本完成“智慧鸟岛”项目。科研管理用房投入使用,离岛微电网成功运行,数字管理平台初步建成,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进入设计方案深化阶段。5月22日在天目新闻开展“飞越山海 神鸟徙来”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慢直播活动,新华网、央视频等中央媒体同步转发,播放量超过6520万人次。三是按计划推进海洋批后监管数字化多跨应用场景。已完成省统筹数据仓、定海区特色场景功能模块设计等工作,正在进行省市区系统集成及数据测试工作,尽快上线试运行。四是建成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和“云迹古树”小程序。并于6月成功上线,完成新一轮古树名木数字化认养线上报名。

(八)聚焦改革创新,制度政策成果丰硕。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堵点”“难点”,精准把脉问诊,在实践探索中总结提炼,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以制度创新破解难题。以区政府名义制定《定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私人建房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细则》《关于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意见》《关于加强海域海岛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力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地,拟定《关于推进工业用地转让预告登记的通知》,正在征求意见。一系列的政策成果有助于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一)“三区三线”正式启用后需进一步细化工作衔接。“三区三线”已划定通过,与其他业务管理工作的衔接还需细化,要重新分解耕地保护任务,调查摸底垦造耕地后备资源。定海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耕地保护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必须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第一优先序的意识,切实采取长牙齿的举措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位。前期因“三区三线”划定而暂且搁置的工作,需加速推进,加快完善用地手续报批等。

(二)市场大环境制约土地盘活利用提效。今年以来,房地产政策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疫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冲击,给定海区各项任务完成带来不小的挑战。批而未供处置方面,在经过全年的努力后,我区可消化的批而未供地块主要以项目未落实地块为主,此类地块的处置工作尚需属地政府多部门协同努力,合理规划,科学招商,引入项目消化存量土地;闲置土地处置方面,受疫情影响,大多数企业目前资金较为吃紧,特别是涉及闲置土地的企业,大多无力进行开发建设,同时也难以引入新项目落地开发或对其进行收回,造成闲置土地推进困难。

(三)违法违规用地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违法用地总体形势趋于好转,但违法用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旧明显,特别是涉及我区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公共公益性建设等项目依旧存在违法用地行为。要进一步压实地方主体责任,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从源头上防范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

三、统一思想,明确2023年工作思路

(一)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一是完成全区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落实总体规划明确的约束性指标,细化“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启用后与其他业务管理工作的衔接。二是推进必要单元控规编制。继续优化深化定海城区旧城改造区域的控规编制工作,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以项目为导向,完成相关控规编制及报批工作。三是完善部分重点区域城市建设规划研究。配合古城微改造具体节点的建设项目,同步推进独立小地块的编制与报批工作,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按照村庄规划全覆盖计划,有序推进小沙街道大沙村、东风村、庙桥村等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提高自然资源供给能力。一是通过向上争取新增计划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向下挖掘盘活批而未供转用指标潜力等方式,多途径落实用地指标,全力保障省市区重大建设项目。二是完成垦造耕地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深挖新增耕地潜能,多途径推进生态造地。坚持“造一块好地”标准,严格垦造耕地项目全过程闭环监管。三是多措并举推进土地供应。做好产业用地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充分把握供应节奏和时序。继续谋划册子油品储运项目、南北海工装备制造项目、高铁安置房、定海城市更新安置房等项目的保障工作。四是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做好2个处理方案用海审批,完成批而未填项目填海,保障急需项目用海,进一步提高用海审批效率。五是积极争取省、市林业部门支持重点项目,完善林地补充库,为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指标提供保障。

(三)统筹自然资源整治修复,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一是稳步推进马岙街道、小沙长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根据甬舟铁路等建设要求推进民房拆迁,同步实施富翅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二是推进森林定海建设。组织松材线虫病疫区拔点攻坚行动,开展病死松木集中清理行动和“即现即清”动态清零,力争在2023年前完成疫区拔除。三是实施2023年定海区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开展2024年国家蓝色海湾项目申报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实施省林业重点工作“智慧鸟岛”项目,完善综合管理平台及软件系统测试,2023年底前智慧化软件通过人工智能学习达到功能预期。做好浙江省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基地落户工作,并谋划召开中华凤头燕鸥保护舟山论坛。

(四)深化调查监测工作,夯实“两统一”履职基础。一是扎实开展1:500、1:2000基础地形测绘工作,进一步强化基础测绘动态更新频率和数字地图建设成果应用,全面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开展森林、草地、湿地调查监测工作,完成遥感判读图斑核实、举证及年度更新工作,启动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三是扎实推进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普查,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更新汇交,探索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等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逐步厘清辖区内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和开发利用保护状态,将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数据集成到“一张底图、一网统管”上来,真正实现数据汇集、系统整合、功能融合。

(五)突出资源保护,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一是从严落实资源保护责任。根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全面分解下达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常态化运行“田长制”运行机制,压紧压实党政主体责任。结合卫片整改等工作,保持违法用地查处整改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查处非法占用耕地、破坏永农行为,力争违法用地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双下降”。二是着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继续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及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因地施策、因企施策,有序消化,主动服务,协助企业消除开工障碍。三是严格推进自然资源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非农化整治、自然资源扫黑除恶等专项整治问题。四是强化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重点对部分长势不良的古树名木,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制定“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开展救护复壮。五是继续应用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确保在县区层面落地生根,真正达到空间整体智治的目标。

(六)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一是推动“不动产智治”。探索交易、税务、登记联动办理,建立面向申请人网上申办的直通渠道,将高频办理事项端口延伸至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经纪机构,全线贯通登记3.0,不断清理提升历史数据质量。二是完成昌国街道、城东街道、环南街道、马岙街道1:2000精细化调查,完成全区1:2000精细化调查全覆盖,有效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严格野外火源管控,深入开展防火宣传,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重视初信初访,切实强化信访矛盾化解。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