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定海区统计局网站!
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区统计局 > 统计分析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定海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2021-09-26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定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胜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定海人民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城乡面貌、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开启了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建设新征程。

一、百年峥嵘岁月

建党百年,定海的奋斗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921-1949年: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动荡不安和经济持续凋敝是定海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定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26年12月,在定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级小学建立了第一个定海党组织——中共定海独立支部。1938年10月,成立中共定海县工委。1940年2月,以黄杨尖为中心的定海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5月17日,定海解放,设立县级行政区域,建立中共定海县委和定海县人民政府,定海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二)1949-1978年:曲折探索,徘徊前进

1950年8月,定海开始土地改革,摧毁了千百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定海人民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胜利完成。1958年进入“大跃进”时期,定海工农业生产遭受较大破坏,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966-1976年,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定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一次受到严重打击。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仅增长5.2%,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从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8年间,定海发展道路曲折,但在实现初步工业化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1978年,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为1.09亿元,比1952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4.35%,工业比重大幅上升,农业比重快速下降。但与全国、全省相比,定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慢,总体落后。

(三)1978-2012年:改革开放,跨越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定海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区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1980-1983年,定海普遍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渔业大包干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渔民积极性。198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全面振兴定海经济”,乡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定海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乡镇工业得到快速有效发展。1993年,乡镇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2002年,全区GDP为62.20亿元,是1978年的51.0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0%。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定海立足自身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机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持续较好发展。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完工通车,定海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面进入大桥时代。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定海区积极争当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排头兵。2011年,全区GDP为290.40亿元,是1978年的238倍。其中2003-201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15.0%。

(四)2012年至今: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新发展理念和“八八战略”在定海的生动实践,紧紧围绕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的工作主线,全面推进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建设,当好建设“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排头兵。定海成功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百强区。2013-2020年,GDP年均增长7.4%,人均GDP年均增长6.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城镇、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和9.0%,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二、世纪辉煌成就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952年,定海GDP仅有1626万元,1978年为1.22亿元,到2020年,已达569.56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分别是1951年和1978年的3560倍和466.9倍。同时,人均GDP(2010年及以前按户籍人口计算)水平不断提高,1952年,定海人均GDP为91.52元,1978年为401元,2000年达1.33万元,到2020年,人均GDP达11.4万元,分别是1951年、1978年和2000年的1246倍、284倍和8.6倍,按年均汇率折合16530美元。对照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已超过高收入经济体标准。

财政收入持续提升。1953年,定海的财政总收入仅为217万元,1978年增加到1314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至2000年达1.44亿元,2010年、2015年分别达33.66亿元、48.44亿元,2020年达到52.60亿元,分别是1953年、1978年的2424倍和400倍。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研发投入稳步提升,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6.88亿元,较2015年增长14.7%;全社会R&D人员达2635人,较2015年增长46.5%;开展R&D活动企业数109家,较2015年增加了50家;科研机构设备原值4.86亿元,较2015年增长10.5%。到2019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7家,比2015年增加了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6家,比2015年增加了179家;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或参与制修订指数4.95,比2015年增长1.39倍;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量892项,较2015年增加了633项。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聚发展优势凸显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中国成立前至解放初期,定海几乎没有工业,农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第二产业比重有所提升,至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9∶34.9∶28.2。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至197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4:36.5:29.1,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进入20世纪,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199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0:38.5∶43.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标志性转变。2000年后,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50%以上。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35.6∶62.2。

产业集聚特色明显。进入新世纪以来,定海区始终坚持海洋经济引领,主动融入新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加速发展。2020年,全区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319.17亿元,比2011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9.3%。探索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定海工业园区、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金塘西堠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平台,逐步建立了海洋船舶修造、海洋绿色石化、粮油加工、机械制造、水产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其中,以金塘塑机螺杆为主的机械制造发展迅猛,目前市场份额约占全国的70%,定海金塘镇成为全国著名的螺杆之乡;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集聚了全市重点水产加工企业,远洋捕捞、加工、贸易交易基本实现“三个百亿”目标。2020年,定海实现规上工业利润总额12.37亿元,比2011年名义年均增长88.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3-2020年,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9%、14.3%和12.0%,增速分别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1.4、3.8和1.5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解放初期,定海外贸、外资经济几乎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定海对外开放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57.6%。出口市场不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金塘国际航线抵达“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5.55亿美元,其中,出口14.34亿美元,进口91.20亿美元,分别是1995年的1590倍、358倍和3468倍,年均增长34.3%和28.7%、36.2%。同时,外商投资稳步增长。2020年,定海合同外资5.51亿美元,是1990年的2626倍,年均增长37.0%;实际使用外资0.75亿美元,是1990年的750倍,年均增长30.3%。

(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民生福祉全面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定海不断加大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开通鸭蛋山—白峰的海峡轮渡,缩短出岛行程。先后完成定海环岛公路、金塘沥大线、长白岛主干线等主骨架公路,完成农村道路改造乡镇道路路面改造。2009年,总投资131亿元的连岛大桥工程竣工并试运行。2019年,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富翅至岑港段、329国道全线通车,进一步改善定海出行状况。2020年,历经三年八个月筹建,甬舟铁路于2020年顺利开工,沪舟甬跨海通道列入国家规划。

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一体化建设,自1998年以来实施大陆引水工程,目前已完成三期,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管网全覆盖。2020年入选第二批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建设试点,获评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县。大力实施电网改造,上个世纪末对农村电网实行一户一表改造,到2004年,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设成效明显,2013年-2020年,全区完成棚户区拆迁8834户、136.2万平方米,打通断头路、瓶颈路17条,定海城西未来社区列入全省首批建设试点;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085套,安置交付16024套,新增停车位2万余个,5G基站、智能化公共候车亭等一批便民设施建成投用。全力推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工作,获评省级“基本无违建”县区和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4平方米,是1983年的4倍。

(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镇、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以前,渔农村指标名称为“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4年的15551元和6133元,增至2020年的69857元和39227元,增长4.5倍和6.4倍。2012-2020年,全区城镇和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1%和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1.93下降至2020年的1.78,至2019年,人均16000元以下低收入家庭动态消除。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失业率连创新低,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3%,分别比1995年末和2012年末下降1.27个和1.2个百分点。2020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26万人、22.01万人,比2012年增长18.4%和10.1%。低收入农渔户与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两线合一”,2020年,城镇和渔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81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345元和438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公共服务有效提升

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前,定海教育水平偏低,人口文化素质整体不高。1952年,平均每万人中仅有中学生60人,全县仅1所中学,每万人拥有中小学专职教师26人。改革开放以来,定海始终重视教育投入,2020年,全区财政教育支出6.33亿元,比1978年增长214倍,年均增长13.4%。师资队伍不断优化,2020年,全区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63.3%、99.6%和95.3%,比2004年提升62、94.8、45.7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202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9.6%。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扎实推进,农村小规模初中完成整合,形成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模式,学前教育招生“服务区”制度全面实现。

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定海各类医院仅有8家,卫技人员310名,每千人口床位数仅0.27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经过努力,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54家,卫生技术人员483人,床位数190张,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近年来,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医疗集团组建成立,悬水小岛健康小屋全部启用,全民信息健康平台建成启用。2020年末,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306家,床位数3536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妇幼保健院2家;有卫技人员5278人,其中执业医生1261人,注册护士1601人。床位数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2020年的80.54岁,较2010年增长2.13岁。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定海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定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深度挖掘“定海山”十五古系列文化精髓,蓝理纪念馆、民俗生活馆、海洋赏石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陆续开放。“神行定海山”“唱响定海”“书香定海”公共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毛散文奖”跻身华语散文创作领域顶尖奖项。2020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博物馆5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1个,公共图书馆馆藏书总量46.6万册。全区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11.27万户,有限电视入户率为71.2%。

社会治理成效突出。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定海率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深化“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镇街全覆盖。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交通出行、就医挂号等公共服务领域快速自助成为现实,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掌上可办率达到10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切实增强。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保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持续下降。2020年,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10下降94.5%和66.7%,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6%,比2010年下降0.092个百分点。“平安浙江”建设稳步推进,定海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平安县区”,成功夺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六)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十八大以来,定海积极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美丽海岛”建设深入实施,获评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区。扎实开展“五水共治”,到2020年,58条垃圾河、黑臭河得到有效治理,完成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3万户,整治河道143公里;开工建设五山生态绿道水利工程,荣获治水“大禹鼎”,盐仓、大沙河库水系等获评省级“美丽河湖”。海岛城镇特色化、美丽乡村全域化深入推进,皋泄等7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新建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并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典型案例,马岙稻香田园入选全省百个“最美田园”。

深入推进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建设,实现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城乡生活垃圾全焚烧城市。2018年-2020年,决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演绎定海硬核担当,协助舟山以优异成绩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节能减排等专项行动,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4.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6%,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其中符合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294天,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小于50分贝,烟尘控制区总面积23.11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3%。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20.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0.7%。

信息来源:区统计局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