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007368610228/2021-56599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
 生成日期 2021-1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2022年发展规划大体思路

2022年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重点的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优化定海区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完成永久基本农田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试划。划订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收集各类重点及近期拟建设项目并形成项目库,作为过渡期项目审批的依据,完成浙江省统筹“三区三线”第二轮试划工作;青垒头单元弘生南街区、沿港西路西街区、周家塘区块3个控规获市政府批复,同时推进定海小洋岙c片区、汽车城二期控规修编、白泉镇北蝉单元中心学校街区、定海工业园区局部街区等控规编制工作,推进马岙高铁站周边区域规划研究、皋泄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竹山门滨海绿带及城市综合体——城市空间研究及滨海绿带景观设计,推进定海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完善太平弄街区纯商业概念方案,完善东、西大街的街巷设计方案。

(二)有力保障建设项目要素。完成重点公益林“占补平衡”调整工作,其中涉及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为保障金塘石化项目,积极对接省林业局,申请追加林地。处理消化供应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成闲置土地处置;完成“三百工程”产业用地出让、盘活二十余宗;完成岑港册子北部治理矿(星兴)登记发证,东岙山矿山成功出让;舟山市首个未来社区项目完成方案评审。

(三)从自然资源部成功争取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021年4月,在省厅、市局和区政府的支持和指示下,分局成功从自然资源部里争取到因系统变更原因而丢失的占补平衡指标,其中新增“旱改水”面积1970亩,新增产能指标16.7542万公斤,相当于节省了超过三亿元的耕地占补平衡费用,为定海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次成功争取为全省首例,为其他地区、其他政策争取提供了经验路径。

(四)统筹实施全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垦造耕地三年行动计划已完工8个,合计新增耕地面积466亩(其中水田144亩)、新增“旱改水”190亩;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作,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021年度省林业重点工作任务“智慧鸟岛”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批复;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座。《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大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绿“舟”海上行 苍“山”倚碧空》一文在《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

(五)创新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数字化改革。积极探索“数字化监管”“数字化治理”,建立定海区自然资源综合治理智慧分析平台,实现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实时监视、即时预警、及时处理,森林防火模块获2021年定海区数字化改革创新应用优胜奖;完成大皇山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构建精准智控平台;颁发全区首本个人不动产电子证书;推进“智慧鸟岛”建设,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鸟类保护研究水平;开发古树名木智慧管理和认养系统建设;开展自然资源“码上审批”的前期研究工作和森林碳汇智慧平台研究。

(六)政策制度供给持续完善。创新对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的常态长效监管机制,在全区开展“天人合一”监管工作,在护林员基础上明确自然资源协管员并聘用,探索引入社会力量辅助开展执法巡查工作;拟定《设施农用地管理办法》《临时用地管理办法》,已以区政府名义发文。

二、存在问题

(一)数字化改革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数字化改革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及时适应形势变化,研究自然资源领域数字化新课题,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自然资源管理痛点,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在业务协同、制度重塑、数字赋能等方面争取取得成效。

(二)自然资源管理中,保护和保障的冲突和矛盾更显紧张。一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更加严格。随着甬舟铁路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推进,除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外,很大一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会碰到永久基本农田,当前在政策层面上无法突破,给用地保障工作带来压力。二是资源占补平衡落实更加难。全区经过摸排,保障各类重大项目需新增建设用地一千亩,其中占用耕地超过半数,而耕地垦造后备潜力不足,且垦造耕地三年行动刚刚启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同时,项目占用林地也需要落实占补平衡。三是用海政策很难突破。根据当前政策,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

三、明年工作目标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拓展利用空间。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做好城市拓展区规划研究工作,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进定海城区控规全覆盖编制工作,完善部分重点区域城市建设规划研究,推进必要单元控规编制。

(二)推进重大建设项目保障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做好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公路复线项目单独选址用地报批,同步推进高铁新城区域的项目报批保障工作、甬舟高速公路复线金塘至大沙段工程用地用海保障工作。多方设法统筹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计划指标、林地指标。深入推进定海区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处置及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深挖现有潜力,以土地“存量”撬动经济发展“增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大力度推进自然资源整治修复,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加速推进废弃矿山治理项目的治理进程和配套设矿进度,实施定海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提升定海湾滨海生态环境;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垦造耕地三年工作任务。推行“林长制”,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3000亩,提升重要区位的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基本建成“智慧鸟岛”,举办海鸟保护论坛。

(四)全方位优化民生服务,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分类处置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根据无感监测指标,加大创新优化力度,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踏勘、一网通办”,实现抵押登记“一件事”、司法协助“一件事”等多项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举措;根据方案任务,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应用场景建设等工作,编制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有效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五)继续深化推进数字化改革,提高自然资源领域整体智治水平。推动“不动产智治”,实现群众“一次也不跑”,探索税务、登记联动办理,打通各相关部门自主研发系统平台壁垒,建立面向申请人网上集中办理的直通通道,将高频办理事项端口延伸至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经纪机构,推动解决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上自主申办和颁发电子权证的最后一个关卡。开展“数字化监管”“数字化治理”多跨应用场景建设,谋划海洋批后监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平台,实现古树名木智慧管理和认养系统上线试运行。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