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紧跟新形势 服务新发展 ——让非遗“活”起来 走出传承新路径

非遗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皆有传统手艺的印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非遗”从曾经的生活“必需品”,沦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非遗传承面临两大瓶颈:第一,后继无人;第二,没有新的市场需求。

浙江省定海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31个,区级7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2人(国家级1人,省级7人,市级18人,区级32人),传承基地18个,传承教学基地13个。近年来,定海区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名师带徒”、“送戏下乡”、“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助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但在当前环境下,让非遗“活”起来,走出非遗传承新路径是重要形势。

一、探索“非遗+研学”新模式,挖掘和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与学校和非遗传承人携手合作,推动“非遗研学游”,融入非遗项目到研学中,设置非遗体验课程,由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完成研学从“视觉消费”向“体验消费”转变,让非遗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种子,助推新一代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目前,定海区已有包括舟山锣鼓、翁洲走书、舟山贝雕等十几个非遗项目融入到研学游中,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探索“非遗+互联网”新模式,助推非遗产品融入百姓生活。紧跟“互联网+”形势, 非遗进电商,在“自我造血”上下功夫。今年“非遗购物节”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彩,有利推动了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文化产品的需求,让民众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营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定海区已有4个非遗项目入驻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销售。

三、探索“非遗+文创”新模式,吸引更多人把“非遗”带回家。非遗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即使社会变迁,很多项目放到今天仍有一些实用价值,可以开发打造为兼具文化欣赏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近年来,定海区着力突破文化瓶颈,非遗文创产品作为重要推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纯公益向泛公益转变。创新文化输出,紧密结合各类非遗节日,积极尝试非遗传统曲目、节目新编,为非遗产品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把“非遗”带回家。

紧跟新形势,服务新发展,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非遗保护不是简单地陈列、展示,而是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与老百姓的现实需求对接,让非遗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方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