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亭

发布时间:2017-07-14 09:50

【字体:

访问次数:

  在汪高岭巅太阳寺的大殿前,同时还建有一个古茶亭。

  从大沙、小沙、岑港、马目等西北乡的乡民进城,有一条古驿道,这条驿道在通过位于定海区双桥街道石礁社区蚂蟥山一侧的汪高岭时,就在岭上建了一个驿亭,所幸的是,这个被称作“茶亭”的驿亭以及它的碑文至今还保存着。

  该座门牌被编为“溪口54号”的茶亭的没有采用马岙古驿道中“止善亭”那种“穿心凉亭”的样式(即驿道直接从亭内穿过),二是采用平房式,共3间,宽4米,进深5米,全亭约60平方米,坐西朝东,用8根方形的石柱作为柱品,其中嵌入墙壁内6根,中间檐口立2根。用抬桁。字碑嵌立于北墙后进的内侧与墙体相平,碑高约2米,宽0.8米,碑额自右至左有“茶亭碑记”4字,碑文已满换不清。约30%字尚能辨认如“邑西紫微庄……道光二年……村民林福来……”。可知修于道光二年(1822)。三面靠墙处都置有供人坐的石凳6条。

  中间4根柱刻有文字。嵌入墙内的中间2根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对:右侧:“识得此中滋味”,左侧:“觅来无上清凉”,立于檐口的2根立柱,各自在相向一面,石柱刻有“信士刘临孝子敬忠喜助凉亭一座又助施茶粮田三亩半”,左柱刻有“道光二年岁次壬午”字样。

  舟山民间自古行善的方式就有“修桥铺路造凉亭”之说。这种凉亭有别于富贵人家花园内专供观赏的飞檐翘角的“八角亭”或“六角亭”,避风、遮阳、歇脚是它的主要功能,因而它实际上是个“其貌不扬”的建筑物:或驿道从亭中间穿越而过;或大敞着三间屋面于路旁,让人随便出入。它的出现有两种方式,一是在驿道修建时作为一种附属设施与驿道同时建造,另一种是后人修造。而这个茶亭的出现显然是后者,建造者为刘临孝父子,并捐了“施茶粮田三亩半”。

  茶亭自道光二年至今已历180余年的岁月风雨,曾经满足了成千上万挑着担子过路的乡民休息、避雨、解渴之需,也可能为一些身背文书、骑着快马的驿卒提供片时的喘息之所。在斑驳陆离的灰墙上,那些近代荒唐无稽的标语仍然隐约可见,但它的寿命决然没有对人民休戚相关的“善行”记忆悠长。驿道或许已经废弃,茶亭的功能或许也已经失去,但其为民之德以及精神魅力仍留存于世。

 

                                            《古韵双桥》


信息来源:区新闻中心

信息来源: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